第475节(3 / 3)
,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,导致根部疾病和萎缩。”
朱高煦说着自己记得的部分知识,毕甫听后连忙拿出毛笔沾水记录在自己随身的文册上。
担心他记错,朱高煦还在他记完后翻看了内容,确认无误后才与他走出玻璃大棚,在寒冷的田间仔细说了些其它的细节。
“我说的可能不全对,这几种办法你一一实验,然后分成不同的试验田进行实验,最后只需要挑选出一种最稳定的办法就足够。”
“臣领教。”毕甫回礼,朱高煦也颔首后将话题引向北方,因为他不止在南京修建了玻璃大棚,北边也一样。
“吉林的实验大棚有进展没有,肥料在当地也能提高产量吗?”
“可以!”见朱高煦提起吉林的实验大棚,毕甫也连忙点头道:“他们试验了日本的作物,发现确实比我们现有的要耐寒,周期要短上那么几天,但产量要低一些。”
“在使用肥料后,这些作物从原本在日本北方的亩产九斗提升到了一石半斗,不过遭遇的病也和我们遇到的一样,应该是和殿下您说的一样,鸟粪里有不少细菌和病害。”
毕甫解释完后,朱高煦表示满意道:“能提升一斗半已经不错,现在只需要把病害的问题解决就行。”
“你记住农业的生产三要素,第一是种子,第二是水利,第三是肥料。”
“日后你们的研究,也要以这三要素进行。”
讲完这些,朱高煦又询问起江南使用肥料的情况:“使用肥料的稻田能产出多少?”
“实粮二石三斗左右。”毕甫回答,朱高煦却皱眉道:“我去年调查过,应天府亩产平均二石二斗,你这里怎么只提升了一斗?”
“殿下有所不知。”毕甫苦着脸回答道:“江南之地,尤其是应天的土肥已经十分普及,如果没有土肥,那即便是太湖一带的产出,也不过只有一石八九的实粮罢了。”
“我等现在研究的肥料,实际上是让土肥不发达地方得到惠利,而不是为江南锦上添花。”
“倒是我不了解了。”朱高煦倒也没有执拗,而是承认了自己对江南水稻高产的不了解。
不过这么一来,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诞生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