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4节(2 / 3)
幸自己上半年没有多事,欢天喜地出门了。
这上门提亲要准备些什么东西,杨氏不太清楚……大儿子的婚事成得稀里糊涂,周家那边怎么要,她就怎么准备。但是刘举人一点要求都没提,她只能询问媒人。
薛大堂很高兴,晚饭的时候,还多喝了几杯。
周举人看在眼中,若有所思。
他知道薛斯年在写话本,也经常往外跑,还不知道薛斯年经常跑去登刘举人的门。
“斯年是吧?你要参加明年的县试?”
顾秋实颔首,他就要考,谁拦也不好使。
周举人一脸不赞同:“据我所知,你这期间耽误了好几年,最近也很不用功。考一次县试,保费和衙门那边的笔墨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”
当下考科举,笔墨纸砚都是衙门准备,当然了,这部分银子得考生自己出。
他这话很不讨喜,落在众人耳中,好像参加科举是浪费银子。
薛大堂喝了点酒,情绪有些激动:“我就这两个儿子,斯年从小就懂事,他想要去试试,这银子我出得心甘情愿。”
杨氏也是这种想法,再说,儿子最近还买了些首饰给她……儿子知道孝顺,她很高兴。但他们夫妻年纪轻轻也用不着儿子供养,光是儿子买东西的花销,就已经远远超过了考县试需要的银子。
家中再难,也没难到连这点银子都拿不出来的地步。
再说,不管家里拿不拿得出来,关周举人什么事?
原先两家人很少来往,逢年过节才见一见面,见面都互相客气,不怎么说私事。杨氏没发觉这亲家如此不知分寸。
不都说读书明理吗?
周举人好像是读书读太多,整个人都读愚了。
杨氏心里默念了好几遍“亲家对自家有恩”,才将到嘴边的那句“又没浪费你银子”咽回去。
气氛有些凝滞,周举人却不觉得哪里不对,他本意也不是想要插手杨家人花银子的习惯,什么偏不偏心之类,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中。他只是单纯的认为薛斯年读书的态度不够端正,不适合开春后参加县试。
顾秋实完全不在意周举人的想法,随口道:“上个月我分红拿到了几十两,不差这点银子。”
周举人:“……”
周举人家境不算富裕,但也绝对不穷,从小到大,他没有吃过读书以外的苦,但家里的银子不宽裕,不能随心所欲的买书他是知道的。
一个月能赚到几十两,确实挺能干。
他皱了皱眉:“不是说银子的事。我的意思是,既然要参加县试,就该用功一些,这时候少出门,多看书,定亲这种事……浪费精力。就不能考完再说?”
看在他教导杨承运几年的份上,顾秋实就不说难听话了,只道:“定亲是家里长辈费心,我就出个人而已,不觉得有多费精力。再说,成亲是一辈子的大事,我不参加县试能过日子,要是不成亲,日子怎么过?”
周举人哑然,好像挺有道理,他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。
除了这个小插曲,一切都挺顺利,媒人那边和杨氏商量着定下了上门提亲的礼物。
杨氏在这上头很舍得花钱,在她看来,小儿子自己有本事赚钱,夫妻俩能操心的也就是他的婚事。
夫妻俩对小儿子亏欠良多,如果不是家里的银子不够多,兴许小儿子也早已考中了秀才。
到了上门提亲的吉日,一家人包括杨承运都出面走了一趟。
刘举人感受到了他们家的重视,心里就更满意了。
婚事定下,顾秋实成了刘家未来女婿,刘举人更是不遗余力,说是倾囊相授也不为过,甚至连某些讨好考官的技巧都说了。
“谄媚一下,不是没有文人气节,懂吗?”
顾秋实当然懂,连连点头。
刘举人很满意这个女婿,不光才情不错,积累的学识也多,还进退有度,知道能屈能伸。
薛大堂很感激亲家,还找了马车特意将人接过来吃饭。
刘举人和周举人相识已经有十多年,两人同坐一桌,刘举人只顾吃喝,还和薛大堂闲聊。
周举人不喜欢吃饭的时候叽叽喳喳,但这不是他的家,他再不高兴也只能忍着。看刘举人跟没有读过书的人也相谈甚欢,甚至还互相吹捧,心下很是鄙视。
他觉得,同样是杨家的亲家,他有必要和姓刘的好好谈谈。于是,当天提出要蹭刘举人的马车回去。
两家住得那么近,只隔了一条街,又认识了这么多年,刘举人不太好拒绝。反正也只是同行,坐马车满打满算两刻钟而已。
回去的路上,周举人忍不住道:“刘兄,你用得着对杨家人那么谄媚吗?”
一开口说话就不好听,刘举人皱眉:“什么叫谄媚?我夸亲家的那句话不是言之有物?”
周家兄妹之间的事情刘举人也听到过一些,在他看来,别看姓周的是个举人,在管家这事上,差杨家夫妻俩太多了。
↑返回顶部↑